婚姻這條路要先了解自己彼此才不糾結

婚姻經營

太太:你要吃什麼?
先生:看你
太太:吃飯還是吃麵?
先生:隨便
太太:還是我們吃水餃
先生:不要
太太:那你到底要吃什麼?(吵架)

熟悉的對話在日常生活當中一直圍繞在我們身邊,像呼吸一樣的自然,卻又容易忽視。婚姻中屢見不鮮的小事,柴米油鹽醬醋茶,三言兩語脫離不了生活,常常因為這些化解不掉的小事逐漸凝聚成了解決不了的大事。

因為小事吵架而產生的無力感,這使兩顆原本相愛的心漸行漸遠;當然,很多人會說「我也不願意常常吵架啊!」,可是沒辦法……溝通不來。然而,吵架是強烈的溝通方式,沒什麼不對,只是過於強烈,容易傷了對方自尊心產生不理解。而這樣的攻擊方式就是破壞關係的隱形殺手。

在婚姻諮商的協談經驗中,多次發現夫妻的爭執,總是想「較輸贏」期待對方「道歉認錯」,進而僵持不下常常引發衝突與冷戰。總有一個堅持以自我為中心的決定是:我不能認輸,我不能低頭,否則我就弱掉了。其實我們常被困在外部的問題,而忽略彼此內在最深的心情。

婚姻中所強調的關係,是相互成長的機會與共業,兩個來自不同家庭的人,踏上地毯的那端,無不寄予公主與王子過著幸福美滿生活的厚望;但是童話畢竟是故事,沒有人詳細知道公主與王子婚後的日子,只有被心中過度美化的畫面所蒙蔽,讓人誤以為現實也是如此幸福快樂。事實上,婚姻生活存在許多波折,卻從來沒有人教導如何正確且健康的度過,因此不斷有人盲目走進婚姻,也越來越多人撞得頭破血流地離開。

兩性關係中,一討論事情就吵架的現象,如果深入兩人背景探索,可以從過往生活推敲:結婚前兩個人都很有主見,因為過去父母聽自己的,身邊的人也聽自己的,所以習慣於別人聽從我;可是進入婚姻後,夫妻兩人必須互相傾聽、彼此尊重,不能凡事要別人對你言聽計從。

心理學家伯恩博士的溝通分析理論,認為人相當複雜,一個人不是單單是一個「我」其中還有很多個「我」,其中最活躍與最常出現的「我」裡面有一個父母、一個小孩。

所謂的「一個父母」,就是從小時後開始,父母教導我的一些東西,雖然現在他們不在場,但我們會很習慣地用父母的心態與眼光看待我的生活,譬如:父母對我們不滿意,常加責備,所以婚後可能會對配偶說:「你看你什麼事都做不好?」這種說話的口氣,是父母對我們講話的口氣。與此同時,我們心裡也都住著一個任性的小孩,「我現在要什麼而我無法等待」希望有求必應,內在任性的小孩會說:「這是我要的,全要照我的意思去做」。

以伯恩博士的理論學說,兩個成年人結婚實際上不單單是兩個人走入婚姻,而是帶著彼此的父母與小孩六個人同時進入,他同時提到,我們怎樣與父母來往,也就怎樣與配偶來往。所以人類的內在運作系統是這麼多元複雜,連你自己都不知道的自己,另一半又何從認識你呢?

所以在婚前兩個獨立的個體要先了解探索自己,婚後更需要不斷了解自己與對方的背景,才能逐漸進入互相理解的境界,接受自己的弱點,容許自己有強有弱,可以可憐也可愛的平凡人,才能真正擁有幸福品質的婚姻生活。

回專欄文章

Previous
Previous

愛情到了最後,別把自己弄不見

Next
Next

當男人戀愛時你也戀愛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