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明出於關心,為何總把孩子推遠
「不要再滑手機了,趕快去睡覺。」
「假日不要賴在家,出去走走多好。」
「這次段考成績如何? 拿第幾名?」
許多父母透過「關心」來表達對孩子的「愛」,
藉由「關心」來瞭解孩子的生活近況。
但很多時候收到的卻是孩子不耐煩的回應:「很煩耶、不想說、不知道」。
身為父母,我們也會感到挫折與不被理解,
我明明只是想關心他、我這樣說也是為他好、我只是稍微提醒他。
但是,這些關心的話語,有確實傳達您的關愛與在乎嗎?
有時在過度焦慮與擔憂的表達下,孩子往往感受到的是「責備」,
久而久之孩子不再想要表達,因為不被「信任」與「理解」。
如果我們將「理解」與「信任」放回對話中,或許互動就能有所不同:
「我知道你需要自己的時間,但同時我也很擔心你因為滑手機太晚睡,而影響身體健康。」(表達理解與擔心)
「難得放假,想不想一起出門走走?」(提出邀請與尊重)
「這次段考辛苦了,你真的好努力準備,考完後心情如何?」(表達肯定與關心)
透過同理與信任的對話,能夠更有效地表達對孩子的關心與愛意。避免因焦慮而陷入批評與責備,並以尊重和肯定的方式與孩子溝通,相信您能更靠近孩子,也培養孩子建立自信和情感連結。
推薦閱讀:成為孩子生命的依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