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羞辱創傷成為習慣
當羞辱創傷成為習慣——「鍵盤俠」的背後,是傷口
當一個人對「錯誤」抱持零容忍的態度,並且對自己和他人過度苛求,這往往與他曾經經歷過的羞辱創傷有關。在這樣的認知模式下,「錯誤」不只是單純的過失,而是必須被懲罰的象徵。這種心態不僅影響個人的內在價值感,也深刻影響他們與他人的互動方式。
【羞辱創傷與網路攻擊的關聯】
在社群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,公開的羞辱變得比以往更加普遍。許多人透過鍵盤匿名攻擊他人,而這些「鍵盤手」究竟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態?典型的羞辱行為模式中,「被懲罰的人」通常處於絕對劣勢,因為施暴者知道她是誰,而她卻無從得知對方的身份。在這種低風險、不易暴露的環境下,攻擊者能夠輕易找到一個可以羞辱、操控的對象,藉由貶低他人來獲取心理上的優越感,甚至在群體攻擊的過程中獲得歸屬感。相比於自我探索、努力建立關係來確立自身價值,透過羞辱他人來短暫地感受自身的權力,顯然來得輕而易舉。
【羞辱創傷的循環:從受害者變加害者】
許多施行網路攻擊的人,其實自己也曾經是羞辱創傷的受害者。舉例來說,一個在成長過程中經常被責罵、貶低,甚至因為身材、外貌遭受嘲笑的人,可能會內化這種羞辱,形成「我不夠好,所以我應該更努力避免犯錯」的信念。但當這種焦慮無法被有效消化時,他們可能會轉而將這份羞辱投射到他人身上。
例如,某個曾經因為身材問題在學校被霸凌的個體,長大後可能會對名人或公眾人物的外貌變化特別敏感,甚至在社群媒體上對他們進行苛刻的批評。這樣的行為其實是一種「角色互換」——當年被羞辱的痛苦,如今透過羞辱他人來得到補償。在攻擊者的心理機制裡,透過挑剔與打擊別人,他們短暫地擁有了一種「我比你優越」的錯覺,這使他們感到有控制感,也能減輕自己內心深處的不安與自卑。
【如何打破羞辱的循環?】
這樣的惡性循環並非無解,關鍵在於意識到羞辱創傷的影響,並尋求更健康的方式來建立自我價值感。首先,社會應該提升對羞辱創傷的認識,讓更多人理解「攻擊他人並不能真正治癒自己的傷痛」。其次,對於受到攻擊的人來說,學習建立心理界限,並理解攻擊者的行為與自身無關,而是源於他們內心的創傷,也是一種減少內在傷害的方法。
以邊荷律過去被批評身材為例,她在面對輿論攻擊時,選擇不過度迎合外界期待,而是專注於自己的健康與專業。這樣的態度不僅是一種自我保護,也向社會傳遞出更正向的價值觀:個體的價值不該僅由外貌來定義,而是取決於自身的選擇與成就。
羞辱創傷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得更深,它不僅影響個人的心理狀態,也可能透過網路攻擊等行為,擴散成一種集體文化。當我們看到有人因身材、外貌或其他「錯誤」而遭受羞辱時,不妨停下來思考:這樣的攻擊真正的原因是什麼?我們是否也在無意間延續這種羞辱的循環?唯有理解羞辱創傷的本質,並嘗試以更溫和的方式對待自己與他人,才能真正打破這種惡性循環,讓社會朝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。
推薦閱讀:我只是想做回真實的自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