尋找協助的勇氣,在獨立與依賴間找到平衡
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?遇到困難時不知該向誰求助,或是想請人幫忙時,總要做很多心理準備才能開口,有時即便話到了嘴邊,卻還是說不出來。
亭就是這樣一個人。對於向他人求助這件事,亭總感到十分羞恥,每當別人主動問她是否需要幫忙,亭總是笑笑說不用、自己能搞定。即便手上的工作已經超出負荷,仍然咬牙堅持獨自完成,不願麻煩他人。也因此,亭與他人的關係一直很淡泊,沒有能夠真正深交的朋友,總是扮演朋友們的傾聽者角色。
直到有一天,亭的身體終於承受不住,生了一場大病。周圍的親朋好友這才發現亭長期以來的超負荷工作狀態。面對親友們擔憂的眼神和關心的話語,亭不但沒有感受到溫暖,反而覺得有壓力,也為現在必須依賴家人照顧的自己感到愧疚與焦慮,認為這樣的自己很沒用,是個無能的人,彷彿被掐住脖子般窒息。
在亭的世界裡,認為只有展現工作能力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。如果無法完成交付的工作,就代表自己能力不足。通過諮商,漸漸意識到自己總是害怕變得過度依賴,因此抗拒任何可能導致依賴的情況。亭也擔心接受他人幫助會因人情債而失去某種控制權,同時也不相信對方真能幫上忙。
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,常被教導要學會自己解決問題,不能事事依靠他人。這使得「依賴」變成一個貶義詞,彷彿象徵著無能與軟弱。然而,依賴和獨立其實都是很重要的能力—— 在沒有援助時,相信自己能獨立解決問題;在有援助時,相信周遭的資源能幫助我們渡過難關。畢竟我們都是人,不是超人,總有需要倚靠他人幫助的時候。
求助並不可恥,而是當我們認清自己的限制時,所採取的策略。
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驗?你又是如何看待「獨立」與「依賴」這兩個概念?它們在你的人生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?
推薦閱讀:來做心理諮商前,可以先做什麼準備嗎?